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王向远教授和他的“翻译文学新范式”
发布日期:2014-12-16

本网讯 12月1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远教授在北校区第七教学楼110为我校师生作题为“译文学:关于翻译文学的新范式”的讲座。院长陈多友、云山学者石刚等出席了本次讲座,副院长丁国旗担任主持人。

王向远教授热心讲解

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讲座伊始,王向远教授谈到,我国翻译界最近二十年间看似发展蓬勃,但实际上问题层出不穷。接着,王教授说道,“因此这些年我都在思考怎么建立属于我们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

王教授首先将中国翻译研究的表现划分为三种形态:翻译学、译介学和译文学。翻译学是指西方传统的以语言学为基本层面的翻译研究,其基本理论是探讨如何翻译及其如何翻译才具有正确性;译介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处衍生的产物,指只关注作为媒介及作为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的翻译研究,且把重点放在文学上。其基本特点就是研究文学作为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的属性和特点。

译介学对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影响甚大,并形成了一种模式。但同时,王教授指出这种模式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如果只把文学作为中介,只是研究文学在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阻碍等,就脱离了翻译的文本,仅仅在翻译的周边进行研究。 而且,这样以会导致翻译家对翻译的正确性的不重视,从而偏离了要忠于原文来翻译的基本原则。

王向远教授提出新的理论体系:译文学

为使翻译研究回归文本,王向远教授在翻译学和译介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近年研究出的理论体系:译文学。根据王教授的解释,译文学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界定:第一,是翻译文学的简称,指专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第二,译文学是与译介学相对立而言的,译文学方面专门研究作为文学文本的翻译文学;第三,译文学即是“译文之学”的意思,即是对译文文本的文学研究。在此,王教授对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建立一个理论体系的前提正如建房子一样,需要钢筋水泥瓦块砖头,那这些材料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学科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但是,目前近代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甚至译介学的理论都是贫乏的,因为现行的借鉴西方的翻译方法体系并不完善。

随后,王向远提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三元理论:打破直译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二元对立,建立以迻译(移译)、释译、创译为支柱的翻译方法体系,比直译意译更为适合中国翻译文学的特色;打破正译和误译两种翻译判断的二元对立,提出“缺陷翻译”的观点营造中间地带,柔化非此即彼的粗暴判断;打破洋化和归化两种翻译风格的二元对立,提出“融化”的概念将二者融为一炉,使得翻译文本更尽善尽美。这套理论极富新鲜感,加上王教授风趣幽默的讲解,因此,在座师生都全神贯注地听讲。

聚精会神聆听

讲座的后半部分,在座的师生们踊跃向王向远教授提问,问题多围绕王教授提出的“译文学”概念发问。在讲座的尾声,王教授鼓励同学们做研究写论文时要“敢向险峰行”,勇于挑战难度,不写陈腔滥调的文章,不过度依赖西方翻译理论。这番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之后,本次讲座亦圆满地落下帷幕了。


附:

王向远教授简介

王向远,1962年10月生,山东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等。入选“北京市优秀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已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国家重点图书(丛书)出版项目2项。


文字:冯恺雯

摄影:刘黠芊

编辑:陈淑莲


上一条:日本古本英之教授到我校开讲中日民间交流的讲座
下一条:世界的广告—— 省广博报堂系列讲座第五回

Baidu
sogou